2023年销售652万台 开放式耳机凭什么非同凡“响”

发布时间:2024-11-19 02:41:49 来源: sp20241119

  2023年销售652万台,同比增长130.2%

  开放式耳机凭什么非同凡“响”

  【IT之窗】

  ◎左鹏飞 陈 静

  近期,小米发布了首款开放式耳机,迅速引起市场关注。根据高通发布的音频产品调研报告,用户对耳机的消费选择正从满足基本功能向享受舒适体验转变。在此背景下,开放式耳机日益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国际数据公司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开放式耳机市场销量652万台,同比增长130.2%,远高于蓝牙耳机7.5%的增长率。这在需求疲软的消费电子市场显得格外亮眼。那么,开放式耳机与传统入耳式耳机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应用场景?其崛起对当前电子产品创新与发展又有哪些启示?

  独特设计带来另类使用体验

  亚马逊美国报告显示,过去三年,消费者对开放式耳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从国内来看,2023年被业界称为“开放式耳机元年”,韶音、华为等厂商纷纷推出相关产品。

  开放式耳机是一种无需入耳的无线蓝牙耳机,其设计结构与传统的入耳式耳机有较大差异,主要通过骨传导和气传导两种方式传递音频。简单来说,骨传导通过声音震动颅骨实现听觉感知,气传导通过空气中的声音振动实现听觉感知。

  相比于入耳式耳机,开放式耳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更加自然的听觉感知。开放式耳机有效减少了音频在耳道中的阻隔,使环境音与耳机音混合在一起,可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的聆听体验。二是更加健康舒适的佩戴方式。开放式耳机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具有更高的佩戴舒适度,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导致听力疲劳,并且不影响耳道内空气流通,可避免闷耳、耳部细菌感染等问题。三是更加开阔的声音空间。开放式耳机拓展了用户声音空间,可让用户享受到类似音乐现场或者影院的音场感。四是更加安全的外界联系。开放式结构设计让开放式耳机具有先天性优势,有效弥补了降噪耳机无法兼顾外部环境声的缺陷,可以在创造逼真音场感的同时,让用户与外部环境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开放式耳机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不能隔绝外部环境音,开放式耳机在音质方面目前还达不到传统入耳式耳机的效果。另外,产品的漏音现象时有发生,开放式耳机在私密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品属性决定使用场景。开放式耳机目前主要应用于四类场景。一是跑步、骑行等运动场景。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及时接收到周围环境声,有利于避免事故发生,提升运动安全性和运动乐趣。二是办公室、会议室等工作场景。用户在接收声音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与他人进行交流。三是演讲、直播、主持等公开场景。用户在专注自身活动的同时,能够及时收到现场反馈、提示信息、节奏安排等。四是电子竞技、影音欣赏等文娱场景。用户可以长时间佩戴而不累耳,获得持续稳定的视听体验。

  乘趋势东风打造行业领先产品

  没有传统的产品,只有传统的理念。在当前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整体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开放式耳机的逆势崛起反映了需求侧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对电子产品创新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要真正以用户为核心。除经济因素外,当前消费电子行业低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产品耐用性的普遍增强,另一方面则是新产品创新程度未能达到用户预期。虽然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多数厂商只是进行局部的挤牙膏式创新,或者仅仅围绕产品区分度进行创新,并没有精准挖掘和深度解决用户核心诉求。这导致新研发的产品上市就遇冷。未来,电子产品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用户研究,克制从企业自身出发的产品认知,真正给用户创造价值。

  第二,要兼顾功能属性与享受属性。产品是企业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唯一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是对用户信任和利益的伤害。从行业实践来看,经过长期以提升功能属性为主线的改进和升级,目前绝大多数电子产品已经迈过视觉分辨率、听觉清晰度等用户感官需求的基本门槛,具备较强的专用功能,但在舒适度、契合度等享受属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电子产品创新与升级要更适应用户需求变化,把享受属性摆在与功能属性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紧跟高频使用场景。用户使用频次决定产品市场容量,只有达到一定使用频次的产品才能在用户心中形成品牌形象,在赛道竞争中站稳脚跟。目前,除了手机、手环等少数产品外,大部分电子产品的使用频次相对较低。开放式耳机能够在耳机赛道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搭上了短视频应用崛起的快车。因而,与高频应用建立强关联,成为电子产品创新与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趋势是最大的赛道。不难发现,从文字到图片再到音乐、视频,智能手机体验的好坏与声音效果的联系日趋紧密。从长远来看,为用户提供自然听感和舒适体验的开放式耳机,已经具备成为高黏性产品的基本条件。未来,它有望迎来产业新风口,成为智能手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左鹏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静系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