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量”“提质”稳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4-11-24 03:55:44 来源: sp20241124

  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2月,我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2.6%,比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4%。“扭转了去年前5个月以来的负增长状况。”

  ——————————

  今年,超6万亿元资金将被用于扩大有效投资,为打开稳增长空间释放积极信号。

  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介绍,从去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到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7000亿元以及3.9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几方面资金总规模超过6万亿元。”他表示,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今年投资工作的关键,也是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聚焦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信号之一,是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这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分析说,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对于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领域,刘苏社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聚焦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刘苏社说,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方面抓紧推动出台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深层次障碍,与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地。

  他还介绍了去年增发万亿国债的落实情况。从支持领域看,1万亿元增发国债中,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其余资金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以及森林火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刘苏社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建立增发国债项目的调度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调度。目前,北京市、河北省的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48%、45%。“我们将督促地方加快工作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导,推动这些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在年内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特别是督促部分灾后重建项目在今年汛期前建成投用。”

  他特别提到,上述领域的项目建设,客观上也会推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3%,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7%,铁路、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7%、8.3%。“2023年增发国债等政策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刘苏社说。

  华创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团队的测算数据也显示,今年开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保持高位,1-2月三项代表性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拉动支出增速0.8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农林水)合计拉动支出增速3.3个百分点,主要是城乡社区、农林水两项增发国债集中支持领域支出合计拉动3.1个百分点,“增速均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充分利用财政空间

  “从2024年财政预算数据看,中央财政已经在积极作为加杠杆,优化债务结构,为地方政府腾出财政空间,2024年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中央赤字占比82.3%。此外,还有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正在积极加大杠杆,充分利用财政空间。”在罗志恒看来,除中央政府拥有更多财政空间外,地方政府的财政空间在于人口流入、产业支撑较好的东部地区,“它们项目储备基础好,能够更好地使用债务。”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也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宏观调控需要多种工具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适度加力”不仅体现在赤字政策,还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他用“靠前发力,进度加快”形容今年前两月的财政支出情况。财政部数据显示,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廖岷说,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我们相信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的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他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月增持中国政府债券,“中国政府债券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

  对于如何平衡稳增长和保持财政可持续性运行的问题,廖岷也作出回应。他说,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过去几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主要经济体中,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廖岷说,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内容,民间投资情况近期有所好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我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2.6%,比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4%。

  “这扭转了去年前5个月以来的负增长状况。”刘苏社分析说,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随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如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17条措施、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等,去年的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今年1-2月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可以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两万多亿元。

  对于下一步举措,刘苏社表示,将通过完善制度环境、拓展投资空间、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安心投”“有的投”“投得好”。

  在拓宽投资空间方面,他又一次提到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相较于此前实施多年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去年11月出台的《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明确了新机制的特点,如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等。

  业内人士认为,新机制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要求项目经营收入能够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是从源头上防范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2023年版)》也同时首次发布,按行业领域属性、新建项目特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多领域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为公平选择特许经营者,新机制还明确将项目运营方案、收费单价、特许经营期限等作为选择特许经营者的重要评定标准。

  “随着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等政策落地见效,民间投资也正在进行结构转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处副处长邹蕴涵注意到,民间投资除在稳增长上具备空间和潜力之外,在结构变化上也呈现亮点。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是民间制造业投资领域正从传统行业转向中高端行业,特别是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水平行业投资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二是民间第三产业投资多元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投资重点加快由生活性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对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见习记者 戴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