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好思政育人协奏曲(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4-11-16 08:59:17 来源: sp20241116

  面对不同学龄、学段的学生,上好思政课、弹好协奏曲,才能更好引导他们认识国情、理解国策,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青山披薄雾,飞鸟掠层林,一幅水墨风景画在大屏幕上呈现;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说起,讲到和美乡村建设的今昔变迁、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发展……在浙江宁波宁海县举行的一场思政公开课上,当地大中小学几名老师轮番上台,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开教学,可谓别开生面。

  同一主题,不同学段,该咋讲?梳理村民身边变化,小学老师宋怡主讲生态保护和农民共富;以宁海县前童古镇的旅游经济为例,初中老师杨婷婷解析保护与发展如何协同并进;运用理论思维与实践智慧,大学老师韩东奥讲述安吉县余村背后的发展密码。活用案例、打通学段、富有特色,让参与观摩的专家连连称赞。这样的尝试,为开展思政课“同题异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从思政课改革创新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到“大思政课”建设,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近年来取得新成效。着眼未来,面对不同学龄、学段的学生,上好思政课、弹好协奏曲,才能更好引导他们认识国情、理解国策,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弹好协奏曲,首先应统筹好同和异的关系。既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理念、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动实现“一体化”的“同”,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学段的现实差异和特点。比如,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临安区成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由大学讲师担任顾问,指导中小学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用好共同资源、搭建共通渠道、发挥共研优势,坚持求同存异、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其次应立足效果,统筹好大和小的关系。大课堂,需要小视角。“大思政课”的建设,离不开“小切入口”的引入。东华大学、宁海县知恩中学等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开展联合说课,把“共富小院”深甽镇南溪村南溪楠小院“搬进”了课堂,通过讲述可知可感的小故事,让道理更好懂、学理有支撑。坚持以小见大、小大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

  还应打开视野,统筹好内与外的关系。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走入实践中,思政课方能拥有更强生命力。近年来,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向社会公布并开放,各地也因地制宜设置了相关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道德模范、行业楷模等榜样作用,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好校内有形课堂与校外无形课堂,有助于推进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有机统一。

  如今在杭州临平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一起研发课程、研讨教学、分享教学科研资源,已是常态。以合作凝聚合力,着力强化课程支撑、资源整合和机制保障,定能不断扩展协同育人的空间,在立德树人上持续收获成效。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7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