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8:26:48 来源: sp20241227
在刚结束的年度体检中,8岁男孩丁丁(化名)测出BMI25.9kg/㎡,超出了正常标准,他还被查出有3颗龋齿,其中一颗需要根管治疗。平日里,丁丁酷爱甜食,虽然丁丁妈妈有意控制,还约定了“糖果日”,但孩子常常仗着爷爷奶奶的宠爱,一口气吃下许多蛋糕和巧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较快,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高糖饮食密切相关,糖的过量摄入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帮助孩子控糖、减糖,是健康饮食的重要部分。
在近期举办的健康食物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主任熊静帆分享了深圳含糖饮料销售带来的健康警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对她进行了专访。
“糖泛滥”现象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元凶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7岁及以上年龄儿童和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最好小于25克,最高不超过50克。
其中,添加糖(或称“游离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双糖,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常见的添加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小小一块甜品,含糖量或许已超出健康标准。
“糖是纯能量食物(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物质——记者注),过量摄入添加糖,容易导致肥胖。”熊静帆表示,儿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小觑,它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如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等慢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世卫组织报告指出,大约1/3的肥胖儿童和2/3的肥胖青少年最终会发展为肥胖成人。“相较于正常体重者,肥胖儿童青少年罹患慢性病的风险更高,因为他们多数器官发育还未完全,相较于成年后发病的个体,其病情更严重。”
肥胖是导致儿童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熊静帆指出,研究显示,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人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4.3倍。
除了肥胖,糖摄入过量还会造成儿童青少年诸多健康问题。例如,高糖会造成维生素、矿物质缺失,引发骨质疏松,增加青少年骨折的风险;甜食中的糖类物质会黏附在牙齿上,不及时清除易形成牙菌斑,导致龋齿发生;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导致孩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糖过量毁全身”。
高一男孩刘畅(化名)最喜欢在打完篮球后来一瓶冰镇可乐,“无糖饮料没有含糖的喝起来爽”。刘畅掐指一算,今年暑假,自己平均每周喝5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披露,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含糖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消费率远超成人,儿童青少年已经成为含糖饮料最大的消费群体。大量添加精制糖的含糖饮料被多国认定为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为孩子营造低糖、健康的食物环境刻不容缓。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其中规定碳酸饮料的销售者应当在货架或柜台上设置符合标准的健康损害提示标识,分为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标识、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三类。一项涵盖了7396名儿童青少年消费者的健康提示标识设置抽样调查显示,看到过提示标识的儿童青少年,更多会选择放弃购买或选购低糖/无糖饮料。
今年8月,上海市疾控中心也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在全市159家试点商超及便利店开展含糖饮料调研试验,通过悬挂具有警示作用的“红橙绿”含糖饮料标识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红色标识上写着“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或超重风险,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消费者“每日添加糖<25克”。绿色标识则提醒消费者“会看标签”,并列出一张营养成分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 p="">
家庭食物环境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一环。熊静帆表示,有的家长缺乏科学食养知识,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孩子喜欢吃的就是好的,在食物采购上也比较容易受广告的影响。
“部分家长还以含糖饮料、糕点糖果等作为奖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们偏好高糖食物,不爱喝白开水,不喜欢吃全谷物、粗杂粮和低油盐糖烹饪的食物等。”熊静帆说。
“家长可以先行示范,带头不吃高糖食物。”熊静帆认为,家长一方面应主动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提升营养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孩子提供学习、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营造家庭健康氛围。如家长较少让孩子们参与食物采购和制作,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中国营养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提出,学龄儿童应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在学校层面,熊静帆建议将营养健康知识技能融入“五育并举”之中,采取课堂教育、劳动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营养素养水平。
“社会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成长环境,比如限制高糖食物的商业广告,丰富健康食物供给。”熊静帆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食物和运动支持性环境,帮助他们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记者 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