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3:59:05 来源: sp20241221
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图为老挝首都万象的一家电动汽车4S店前,一辆中国品牌电动出租车在充电。 本报记者 杨 一摄
德国巴登—符滕堡州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近420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约50%。其中,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234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统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营收有望达到7862亿美元,并将在2024—2029年间保持稳定的年复合增长率6.63%。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环保低碳理念越发深入人心,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快速迭代创新,预计2024年全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整体销售数据增量可观
根据这份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共注册148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中国以超过900万辆电动汽车的注册量明显领先。欧盟以250万辆新注册电动汽车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以150万辆电动汽车位居第三。
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报告表明,从2019年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506%。据国际能源署此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5以上。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中国国内汽车销量的45%;在欧洲和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预计分别约为1/4和1/9。
2024年麦肯锡针对欧洲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尚未购买电动汽车的购车者中,38%的人表示他们的下一辆汽车将是电动汽车。彭博社的市场分析报告认为,新兴市场的电动汽车需求正在加速增长,将成为2024年电动汽车销售的重要市场,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商用电动汽车全年销量可能出现激增。
标普全球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全球汽车行业正加速电动化转型。未来电动汽车销售增量可观,市场前景广阔。到2030年,新售出的乘用车中电动汽车占比将超过1/4。
产业发展拥有广阔前景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表示,随着电池续航、汽车成本、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不断优化解决,全球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迸发。在各国激励措施出台、产业技术迭代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消费者偏好改变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加速扩大。
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和规模化生产促成电动汽车价格逐步下降,电动汽车需求预计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电动汽车是各国正大力推广的一项重要减排措施。电池技术、充电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动汽车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的融合,将持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显示,确保公共充电设施的可用性与电动汽车的销售保持同步,对于稳步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至关重要。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了40%,快速充电桩的增长速度更快。为了实现各国政府承诺的电动汽车部署目标,预计到2035年充电网络还需要增长6倍。
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10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电动汽车需求激增将重塑全球汽车业,并显著降低道路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量。相关研究显示,汽车产业连接上下游众多产业链条,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电动汽车的使用为全球减少了超过2.2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8000万吨。
中国制造助力绿色转型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表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观念改变和新技术进步,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重要转变,其中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进程中表现突出。未来,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的一半以上。
据德国《商报》报道,电池和充电技术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重点,而中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拥有大量充电技术专利,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数量和专有技术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大学和初创企业组成的密集网络在充电技术专利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促使德国制造商持续在中国开展合作。宝马、奥迪、大众等车企正通过寻找中国供应商、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研发新型电动汽车等方式开展合作。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当前产能远不能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泰国电动汽车协会副会长素罗·桑尼表示,全球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可以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受益。”素罗说。
(本报柏林10月1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7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