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6:28:21 来源: sp20241228
水运连着国运。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治水史。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题之一。而通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除了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以地域视角分类,还有便是以长江、黄河这样的水系来统领。
为何是水?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是命根子”,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到江西考察,主要是看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主持召开了近8年内以此为主题的第四次座谈会。会上,回顾发展历程,总书记有感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工作,一方面是抓战略性工作,也就是‘国之大者’,而这些工作都是有较长周期的。另一方面,我们不仅抓战略,还要起而行之,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不是说规划完了就算完了,不是说只喊口号没有行动。我们都是一件件做,全面系统布局。做就要做好它,完成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抓工作,就是这个精神!”
两个词,一是“战略”,二是“笃行”。
先说“战略”。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山东东营,“看黄河入海流”。黄河上中下游都走到了,“心里也踏实了”。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各项工作时间的分配,是观察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花大量时间去看水的深层逻辑,正是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的执政理念。
水里有战略思想。
最广为人知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现在深入人心,不再“以GDP论英雄”。从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到相得益彰的多选题,其中蕴含着深刻辩证法,充满了战略远见。
总书记所说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也是一种战略。它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生动表达,背后有“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体现的是对规律的尊重,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表征。
大战略,势必大手笔。比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无不体现在水中。仅说协调,这次在江西召开的座谈会,总书记就强调了“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会上有个细节。总书记亲切询问来自11个省市的负责同志,他们花了多长时间到南昌。昔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漫长路途,如今耗时不过两三个小时。交通的便捷,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再比如新发展格局。浙江宁波舟山港,碧海扬帆,习近平总书记在那里酝酿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此前在四川考察,总书记考虑到“我们的主要家当都摆在沿海一带”,深入思考“大后方”的概念。
战略里有战术,治水的仗怎么打?
看地图,水资源几横几纵。东西向的,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南北向的既有连通古今的大运河,也有世纪工程南水北调。
纵横交错,扬浪千重,利泽万方。而散落其间的,是枝蔓般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
系统观念,是治国理政的一个方法,也是治水的一大战术。“处理好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是战略性的储备。”总书记曾经叮嘱。
河湖长制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运用。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探索江河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浙江也因此成为河长制的发源地。这一思路,在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拓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谋划。
再看第二个词,“笃行”。
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感触很深:
“像我们抓绿水青山,像我们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像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像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几大战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丝不苟做起来。当然也要经过反复的回馈、论证、检验。只要主流是对的,就坚定做下去。”
坚定做下去。治水之难,也是治国不易的一个缩影。江边,码头、砂厂、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谈何容易,处处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钉钉子”的坚毅,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没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怎能有今天的“一江碧水向东流”?
“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由治水思治国,巨轮航道调转,不仅涉及发展方式变革,更有对利益藩篱的突破,对发展逻辑的重塑。
唯有担当,方能披荆斩棘;唯有笃行,方能一往无前。
笃行,首要在信。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对党中央的精神,首先是不含糊。深刻理解、统一认识、坚决执行,党中央有指令就落实。”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力度前所未有,这是其中要义。而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四个自信”亦是题中之义。总书记曾经引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告诫全党:“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所走的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
笃行,关键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逆水行舟”“行百里者半九十”“滚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头就滚了下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些来形容民族复兴路上的艰辛和坚韧。
治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之前“长江病了”的诊断,到这一次“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总书记叮嘱“不能抓一阵松一阵,稍有好转又动起歪念头。”
一张蓝图绘到底,考验的是政绩观。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在《之江新语》中以《“潜绩”与“显绩”》为题,论“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一以贯之20年的“八八战略”成绩卓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是经验之一。
“我是崇尚行动的。”
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考察三峡工程时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治水事业里有实干笃行的民族品格。
脚步不会停歇。总怀有“时时放心不下”的忧患意识:“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
联网、补网、强链,国家水网正加快构建,总书记的目光望向更远的未来,谋的是永续发展、复兴伟业:“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7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