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16:43 来源: sp20241221
近日,上市险企2023年度报告相继出炉。年报中披露的人身险业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413.80亿元、6019.34亿元、2528.17亿元、1659.03亿元、1006.4亿元,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4.3%、10.9%、3.2%、1.7%、8.6%。
普惠保险供给扩大
保险公司持续强化基本医保经办及大病保险承办能力,同时加快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惠民保”等创新业务。年报显示,2023年人保健康加大政策性和商业性护理险业务开拓力度,实现护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6.45亿元,同比增长236.9%。新华保险实现政策性健康保险业务保费收入7.34亿元,覆盖客户1965.45万人,同比增长9.5%。
展望政策性险种的未来保费潜力,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预期将稳定增长。“实事求是地讲,近些年医保政策比较稳定,而且基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我们判断大病保险业务也会趋于稳定。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人保财险和人保健康正在积极准备应对长期护理险的发展。”于泽说。
保险公司通过提升产品定价、风险防控技术,从而实现收益的稳健发展。“人保健康建立了一整套包括核保核赔、风险回溯等机制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大病保险业务保本微利、筹资出现瓶颈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内部控制使短期险的综合成本率下降了0.7%。”人保健康总裁邵利铎表示。在政策性健康险业务之外,保险公司还聚焦“新市民”、灵活就业者、“一老一小”等群体的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加大普惠型保险供给力度。人保健康持续完善互联网保险业务产品矩阵,开发并上线多款税优健康险产品,实现互联网渠道销售护理险的突破;中国太保开发的非标体百万医疗产品“家安芯”为健康人群及5类慢病人群提供医疗保障;平安产险在43个地区为骑手提供风险保障65万人次,总保额达4225亿元。
“保险行业基于大数法则,是天生的群众事业。普惠是保险行业的基本特质。我们现在提供的大病保险覆盖近3.5亿人,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超3800万人。对于这样大范围的服务,我们首先要体现出政治性、人民性。”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表示,下一步将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提供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性价比高、说明书一看就能懂的普惠产品。
代理人队伍提质增效
作为人身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渠道,保险代理人队伍2023年继续调整,销售人力数量持续下滑。从上市险企年报披露的数据看,2023年,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为63.4万人,同比减少5.1%;人保寿险个人业务事业群营销员为8.9万人,同比下降8.8%;中国平安个人寿险代理人数为34.7万人,同比减少22%;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为21万人,同比减少24.7%;太平人寿个人代理约为23.5万人,同比下滑约40%,出现近5年来最大降幅。
对于代理人队伍脱落,新华保险副总裁王练文认为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寿险市场还在调整期,加之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化影响,整个行业都处于队伍下降趋势中。二是从国外经验看,代理人队伍留存率低也属于行业本身的特点。三是过去运动式、脉冲式的增员在行业内已经不起作用了,新的探索还在不断努力中。
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2023年,代理人队伍质态持续优化,核心人力规模企稳,核心人力产能、收入稳步提升。太保寿险核心人力每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为43503元,同比增长26.6%;新华保险每月人均综合产能为6293.7元,同比提升94.4%。中国人寿销售队伍每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6%;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人均收入增长39.2%。与此同时,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成为险企年报中描述销售队伍转型方向的热词。
“从整个行业看,代理人开始由以前的人海战术慢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过去的几年里,代理人渠道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平安也主动而为,对代理人队伍质量做了全面转型,“未来3年,我们对于代理人渠道发展的策略有3个关键词:稳规模、增绩优、提产能”。
“以前是谁家的队伍大、人数多,谁家的业务份额就高,但是从2019年起整个行业发生了根本变化,靠人力驱动提升业绩的做法已经不成立了,现在必须走产能驱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公司和行业持续发展。”王练文表示,新华保险走的是提产能、优结构、稳增长的阶段性策略。“在短期内,提产能主要靠产品方面,主动从件均较低的健康险保费调整到件均保费较高的终身寿险;同时,向绩优队伍倾注资源,让真正有战斗力的人率先产生倍增的业务。当然从中期来看,单纯靠产能提升还不够,还要优化产品结构。我们大幅压降了3年期、5年期的产品,而大幅增加了5年期、10年期以上的产品,通过年期的提升,增加新业务价值的增长速度。”王练文说。
为探索新型营销模式,中国人寿于去年10月份宣布启动“种子计划”。“目前全部的研发项目已经结束,在去年12月份开始推进试点。从推行第一个月的数据来看,最先试点的一家公司销售队伍的质态全部达到本科学历以上,其中20%是硕士以上学历;人均新单佣金达到1.2万元,而且销售模式也得到全面升级,初步来说符合预期。”中国人寿副总裁白凯表示,今年将继续坚持推行个险营销体系改革,按照现有队伍的升级和新型队伍的探索双向发力。
为建立健全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今年3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人身保险方向)(征求意见稿)》向业内征求意见。白凯认为,不同层级的代理人只能销售限定的产品,将有利于代理人的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代理人明确自身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代理人分类分级新规落地在即,白凯表示,中国人寿正在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标准正式实施以后,将对我公司代理人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也许在短期内会出现小幅波动,但是从长期看,影响不大。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优增优育,强化专业培训,加强销售支持配套激励政策等,助推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这与公司转型方向一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白凯说。
风险防控更加严格
在个险渠道之外,银保渠道也在2023年迎来较高增长。中国人寿银保渠道保费规模最大,为787.48亿元,同比增长24.18%;太平人寿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32.17亿港元,同比增长8.3%;人保寿险银保渠道原保费收入490.64亿元,同比增长11.4%,占总保费收入的48.8%;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77.7%,但银保渠道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相对较低;新华保险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约为478.24亿元,同比增长8.9%;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380.69亿元,同比增长12.5%。
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规范银保渠道,在人身险行业推行“报行合一”,通过设定渠道佣金费用的上限,防范费差损风险。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向监管机构备案的产品定价假设,包含费用假设等,应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所实施的保持一致。
在郭晓涛看来,这样的监管政策是利好的。当下一些保险公司使用高费用竞争,“报行合一”政策能够对费差损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产生一定的遏制效果,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益和风险控制。“这对于经营能力强、产品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品牌优秀、多渠道、多产品的公司来说,将带来非常强有力的支撑。”郭晓涛说。
“我们当前已经设计了全新的银保产品体系,并完成了全部代理银行的手续费协议的换签工作,整体实现了平稳过渡。银保渠道在执行‘报行合一’后,银行代理手续费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有一定的提升,公司费用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客户利益和股东利益。”白凯认为,如果下一步“报行合一”范围扩大到个险,长期来看仍然有助于促进降本增效,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个险渠道的营销体系改革。
去年以来,为降低负债端成本、严控风险,监管部门除了以“报行合一”防范费差损风险外,还将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调降至3%,防范利差损风险。对于利差损风险,新华保险副总裁龚兴峰认为,在资产负债管理之外,还应从穿透周期的角度来看待人身险业务,必须对长期的投资收益水平、利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
龚兴峰表示,首先,要加强长期主义思想的落地,不仅长期资金要能穿越周期,管资金的保险公司也要穿越周期。其次,要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压降负债成本,突出产品竞争能力,以客户为中心加强服务生态建设。再次,还要真正地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联动性,做好创新工作。新华保险下一步将加大对万能险、分红险等利变型产品的创新和销售力度,从长期角度做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利差损风险敞口。
当前,风险防控已成为各家险企的重点任务。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廷科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更是金融保险企业的永恒主题。我们将不断升级《全面风险管理行动方案》,着力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切实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白涛也表示,在守牢风险底线方面,保险公司本身就是提供保险服务的,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商业可持续、风险兜得住、经营有效益,同时努力实现金融的功能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本报记者 杨 然
(经济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