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淌润良田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发布时间:2024-12-25 03:26:14 来源: sp20241225

原标题:千年流淌润良田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11月4日下午,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七门堰是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最早创建于西汉,距今2223年。历代废而复修,多获灌溉之利。新中国成立后两次整修、扩建,使灌区发挥巨大效益,目前灌溉农田20万亩。七门堰灌溉系统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串联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各工程节点之间有机配合,展现了朴素的系统工程思想。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灌区为蓄水型灌区,由蓄水、取水、输水和排水工程组成,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洪泽古灌区源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霍泉形成于距今约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泉水出流量大而稳定,水质优良,具有开发利用的优良条件。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自唐贞观年间开始便有明确记载,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渠册和夫簿制度,并创造性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的水权制度,被誉为“霍例”,沿袭使用一千余年。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为10.1万亩。

白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据文献记载,石枧堰至迟公元931年修建,远陂堰至迟1226年修建。两座古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灌溉面积约3.5万亩,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两座古堰屹立千年沿用至今,得益于其科学的设计建造技术和管理岁修制度。白霓古堰的选址都位于河流宽阔地带的河道基岩上,基础稳定,并且通过斜向布置增加拦河堰的长度,提高了溢洪能力,降低堰上水位,减小洪水对古堰的冲击。古堰的建造工艺和材料也逐步提升,最初堰体为草木结构,后改为干砌条石结构,之后又辅以石灰黏结勾缝,铁闩铁锭联结固定,使古堰结构成为一个柔性的整体,增强稳定性。自古以来,白霓古堰就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岁修制度,设有堰长、渠长等专管人员,制定了堰规、堰簿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泄水孔的开闭时间,为堰体及渠道的维修检测提供保障。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今年与我国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印尼、伊拉克、日本、泰国、土耳其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159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

(本报北京11月4日电 本报记者 陈晨)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