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7:01:55 来源: sp20241226
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超越了国界的阻隔和文化的藩篱,将多元化的世界联结在一起。艺术具有个性化、独特性和共通性的特征,能够架起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
我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女中音歌手,与中国的缘分始于8年前的一场演出。2016年,我应邀参加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该艺术节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为外国歌手学习用中文演唱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得益于这个艺术节,我爱上了中文,开始自学方块字,学唱中文歌,后来还学过昆曲表演。如今,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中国音乐,同时也是在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去年1月,我有幸同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的多国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的“唐诗的回响”音乐会。我们共同演绎了以一些唐诗名篇为基础创作的音乐作品,与观众分享了中国古诗的魅力。当天与我们联袂演出的还有享誉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1973年9月,费城交响乐团访问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那次访问也被誉为一场“破冰之旅”。
在音乐会上,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历史联结——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联结。这次音乐会呈现的作品之一是著名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音乐会的核心理念。
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在英国埃文河畔的小镇斯特拉特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故居里,中国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和莎翁的青铜雕像并肩而立。这座雕像于2017年建成。这两位东西方戏剧领域的卓越代表生前从未谋面,巧合的是他们均在1616年与世长辞。400多年之后,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跨时空相遇”,两人分别手执毛笔和鹅毛笔的形象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超越时空的碰撞与共鸣。
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海角,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友谊和互信都十分重要。我相信,深情厚谊可以温暖人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种友谊该如何建立?唯有通过密切人员往来,不断开展交流、对话与合作。
国家间关系也许会出现阴晴圆缺,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跨国交流是永恒的旋律。不同文明之间开展交流,有助于人们从“破冰”到“冰释”,逐步消除误解,摒弃偏见,增进相互了解,总有一天使友情变得深厚,如同“千尺潭水”。
1920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写下了著名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后来,音乐家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也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
远离故土的我,每次听这首歌曲都深有感触。好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使不同国度的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触碰到了人们心中最朴素真挚的情感,而且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国家各有差异,恰如人生而不同。这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是,我们都有共通的人类情感:我们会陶醉于美妙的音乐,即便不懂歌唱者使用的语言;我们会因其他人的不幸而生出恻隐之心,哪怕他们生活在我们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作为人类,我们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独特能力——交流沟通和感同身受。
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则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我们谦虚待人,更加耐心地互相倾听,只有这样,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好地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作者为英国女中音歌唱家、北京大学英国籍留学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5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